这种疾病已出现百年,一千多万人饱受其苦,至(3)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「并非所有的老年痴呆症状都属于阿尔茨海默病」, 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魏俊吉强调,还有一种病叫正常压力脑积水,它会表现出认知功能下降这
「并非所有的老年痴呆症状都属于阿尔茨海默病」,协和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魏俊吉强调,还有一种病叫正常压力脑积水,它会表现出认知功能下降这样和痴呆相似的症状,有一部分这样的患者会被误认为是阿尔茨海默病。
在医学上,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分为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,可控因素包括糖尿病、高血压、体力活动减少、抑郁、吸烟、低水平教育等,这些都可以预防。不可控因素包括基因、家族史、遗传。
如前文中小船的外婆,就属于家族遗传的阿尔茨海默病,外婆的妈妈、姐姐和妹妹都是患者,这种情况虽然不可控,但是早诊断、早治疗可以减慢疾病进展、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、减少照料负担。
易玲一直觉得,奶奶如果现在患病,说不定就会治愈。
但令人遗憾的是,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手段,特别是病因治疗方面,一直没有实质性进展。

2021年6月,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(FDA)推进了18年来首个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——阿杜卡玛单抗(aducanumab)上市。
18年间,无数阿症新药折戟临床,辉瑞、强生、礼来、武田、默沙东等老牌药企均在列,企业研发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挫败。据美国克利夫兰诊所医生卡明斯 2014 年发表的一篇论文,统计了 2002 年至 2012 年间全球所有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的临床试验,结论是阿症药物的研究失败率高达 99.6%。
来自渤健的阿杜卡玛也差点失败,临床终点未达到标准,该药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外部专家咨询委员会投票时,几乎遭到了全员否决,11名专家只有1名同意该药上市。
虽然阿杜卡玛的临床有效性还无法明确,甚至在未来可能面临在美国被撤市的风险,但令人欣慰的是,阿尔茨海默病的研究、投入、治疗,在中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。《健康中国行动2019-2030》明确提出,到2022年和2030年,分别实现65~74岁老年人失能发生率有所下降,65岁及以上人群老年痴呆患病率增速下降。
「中国每年在阿尔茨海默病上支出的费用高达1677亿美元,预计到2030年增加约2倍,到2050年可能会升至10倍,达到1.89万亿美元。」这数据来自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贾建平教授团队在《柳叶刀》神经病学子刊发表的文章。
如此巨大的市场,也吸引国内药企尝试阿尔茨海默病的新药研发,如绿谷制药、东阳光药、海正药业、通化金马等,仿制药企业则更多。据火石创造数据库,截至2020年2月27日,中国共有阿尔茨海默病药物相关临床试验77项。
我们期待特效药问世的那天,而在此之前,根据受访专家的建议,患者最需要的是早期干预和家人的陪伴。

图为小船外婆和外公一起出去玩时候拍的合照,外婆眼睛眼神明亮,像个胆怯的孩子,胸前挂着的牌子上记录了自己的身份信息,防止走失。(图源:受访者供图)
家属在照护时也不尽是崩溃和无奈,患者偶尔可爱或暖心的举动,就像一束光,给他们带来一丝慰藉。
有一天晚上,小船的外婆又在赶外公出家门,而外公破天荒地没有顺着外婆的意思出屋,而是和她说起了话:
「我是老秦啊,你不认识了吗?」
「老秦?」外婆对这个名字还有点印象,「哦,老秦,学校派来的?照顾我的?」
「是啊,你不是手坏了吗?所以要有人照顾你的。」(外婆左手有些残疾)
「可晚上你也要来吗?」
「我就是你的手啊,手和你怎么能分开呢,我不能离开你的,就算晚上我也要跟着你的。」
「哦,这样啊,那你留下来吧。」
「嗯,我不走了,我已经跟你一辈子了。」
(为保护受访者隐私,文中小船等患者家属均为化名)
参考资料:
1、新京报新媒体:5000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,离死神有多近?
2、中国新闻周刊:20年来146个药物试验都失败了,为何这次阿尔茨海默症新药能获批?
3、中国医药报:专家呼吁:持续加大对阿尔茨海默病的重视与投入
4、新京报:京新药业阿尔茨海默病药物获批 以改善认知和记忆障碍为主
来源|健康界
文章来源:《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hsjwkjbyjzzgw.cn/zonghexinwen/2021/1208/623.html